今朝已逝成往昔,明朝又是新篇章,欢迎一起关注历史上的今天
今日5月21日
1089年5月21日王安石死于江宁
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一生沉浮,风雨中坚持变法,虽遭争议,却种下千秋松,照亮后世改革之路。
文|潇湘倦客
1086年5月21日,北宋临川人王安石,在江宁府病逝,享年66岁。
这个日子,作为前宰相熙宁变法的推动者,史书并没有对他的死给予过多地笔墨。朝廷彼时政局沉浮,改革派势微,新旧之争早已分出胜负。可在他临终的那个夜晚,恐怕也只有窗外那场江南的梅雨,记得这位曾以一己之力掀起大宋百年积弊的“荆公”。
王安石走得并不荣耀。他早已辞去宰相之位多年,隐居江宁,过着读书、讲学、写诗的日子。朝中再无人为他张目,天下士林早已将他看作“瞎折腾”的代名词。可就是这样一个人,生前被无数争议,在其身后百年,仍被争议包围,后人一再提起他。
因为,他不是一个容易被归类的人。
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
这是王安石留给个历史最锋利的一句话,也是一把双刃剑。
他站在北宋的中后期,看见的是一个臃肿疲弱的帝国:兵不知战,官不理政,财政空虚,百姓凋敝。他提出“变法”,想要用一套新制度,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重归生机。于是,他设“青苗法”解百姓之饥,施“募役法”缓徭役之苦,创“市易法”稳物价之浮动……他一口气推出几十项改革,雷厉风行,条条都指向大宋的痛处。
可惜,这个世界没有理想的土地。朝堂中阻力重重,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。百姓也并非都能理解那看起来复杂又繁琐的新制度。一旦执行稍有不当,便遭到民众的抵触。于是非议如潮,说他不近人情,说他离经叛道,说他以一人之见乱祖宗之法。
甚至连他昔日的好友司马光,也对他不能理解,并在他辞相之后将变法一一废除,还原旧制。
而王安石,却始终沉默。他没有为自己辩解。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改革,从来不会被当时的人理解。
很多人谈起王安石只记得他是宰相,是改革家,却忽略了他还是个诗人。
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
这一句轻巧,却足以穿越千年烟雨,至今仍被人吟诵。这是一个旅人心中对家国的温柔牵挂。他笔下的山水、田园、读书之乐,不输陶渊明,也不让苏东坡。
他的诗,不张扬,却清峻。他的文,不浮华,却沉稳。
晚年归隐后,他寄情山林,与梅为友,与书为伴。他曾在江宁种下一排排松树,说要“与松为邻,与风为伍”。这是那个被世人误解的王安石,最真实的样子。面对非议他不争,不吵,却不屈。
他远离朝堂的喧哗,但笔底仍然有一股韧劲,如同他一生所信: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
王安石死后不到二十年,北宋灭于金人之手。后人评论这场“熙宁变法”,褒贬不一。
有的说他“空有理想,强推施政,终致混乱”,也有人说“他若不改,宋亡更早”。还有人说:荆公之法,大多传于后世,至今不废,永为后世法则。
可无论哪种看法,都无法抹去一个事实:王安石是那个时代里,唯一真正想动手“清理旧账”的人,是他让死水一潭的北宋王朝激起阵阵涟猗。
他像一位医生,开了一剂猛药,药性太烈,病人一时难受。可病不除,终归是要命的。
他的失败,是时代的不配合,更是北宋制度的悲哀。但他的尝试,开创了后人改革的先声。他是中国历史上,少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“改革家”。
即使身后千夫所指,他也不悔。
做为王安石的挚友苏轼是这样评价他的:“介甫,才高而学博,政事之才,为一代所无”。但他们终究分道扬镳。
在那个时代,苏轼主张的是“温和改良”,王安石则是“刀锋改革”。他们或许互不认同,但都深爱这片土地。
王安石死了,没有如他生前变法的轰动,史官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下:“卒,年六十六。”
跨越了939年的今天,每当我们再次走进历史的深巷,依然看到一个瘦削的身影,顶着风雨,拄着书卷,独自一人走在改革的荆棘路上。他不曾回头,也无人同行,但他每一步走的都是如此的坚定。
他也许失败了,但他的失败,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胜利。
1086年的5月,江南的雨一直下个不停。那晚江宁府的一座小宅里,王安石合上了手中的书卷。他或许知道,自己终究无法等来那个他心中的大宋王朝。
可这一切并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他曾为这个国家呕心沥血,也曾为这个国家留下过一耀眼的曙光。
而那光,穿越了千年,穿越了史书,也照进了每一个渴望改变的灵魂。
————☀本文完结☀————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,
欢迎关注、点赞、转发、收藏、留言、推荐❤!😊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往期内容🔻
1973年5月17日水门事件:白宫窃听器是谁装的?一场直播审判,掀翻了美国总统2019年5月15日,美国“制裁”华为:这场科技战争,背后隐藏了什么?